-
-
微信:fengduji
-
-
邮箱:31531999@qq.com

终身学习是能力,不是姿态
数码产品多了,选择多了,很多朋友最头疼的是孩子每天太忙了,要学好多东西。你说娃不努力吧,人家比鸡都起得早;但你问他们努力要干嘛?小祖宗脸上大写着三个字:不!知!道!
现在的困境在于:课程丰富,教学手段越来越有趣,看似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意愿;可是,一旦课程没意思,或者需要孩子自己看书,很多孩子无法专注,也缺乏耐性。
可是人生长跑,所有跑赢人生后半场的人,往往是能够自我驱动的人,不仅面对机会,也能克服困难,耐得住逆境。
然而,孩子的自我驱动来自哪里呢?他的选择很多,梦想也很多,能否为梦想脚踏实地的努力呢?
说到底:无论时代怎么变化,终身学习的动力才是根本。
一位留学顾问老师,她曾遇到一个学生沉迷玩《王者荣耀》,比其他孩子更迷,无法自拔的那种。成绩不好,也没啥其他特长。老师为了他,专门下载了《王者荣耀》,研究了各种攻略,跟孩子畅聊了大半天。
孩子碰到一个如此懂”王者“的老师,高兴坏了,把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。老师发现,这个孩子很有心、也有想法。为了激励他,老师协调了资源,带着孩子去参观了硅谷最先进的一批游戏工作室,孩子激动得不行。然而,当他和游戏业内人士一聊,发现他们都是编程或者设计达人,名校毕业,聪明且有趣。
在跟他们的相处中,这个孩子被斯坦福大学种草了,很想去,回国后学英文也特别主动,成绩提高很多。他后来虽然没考上斯坦福,却也考到了美国一所很不错的大学,远远高于父母预期。大学时主动实习,梦想着能到硅谷工作。
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用兴趣来引导学习,可以事半功倍。
然而仅有兴趣是不够的,孩子和成年人一样,如果长期待在同一个优越的环境里,缺乏刺激,他是无感的。“沉迷“本身是潜意识对于环境的对抗,往往内心缺乏”意义感“。
在马丁·塞利格曼《真实的幸福》一书中,作者提到幸福有两种:一种是纯粹感官的刺激愉悦,是即时的,比如一顿美餐、一次温泉,一顿表扬,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;还有一种是内心的充盈满足,比如完成了一个创作,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目标,获得了提升,这种快乐更深入,难以替代。
现在很多孩子条件优越,他们不缺少当下的、短暂的快感,有无数的娱乐综艺产品,可以满足他们的快感,而学校和家庭教育,也开始注重给予孩子当下的奖励;但是,很多孩子不具备,也从没体验过长久的内心充盈,所以,他们需要沉浸于短暂的快感当中,来填补内心和生活。有的甚至一旦脱离家长老师的表扬,离开考试与奖励,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。
对于这个问题,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。要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,见识更优越的环境与资源,激发他的内动力。
环境对人的影响,很多教育心理学和经济学家都曾研究。成年人也有这样的体验:一个月拿同样的薪水,如果公司所有人穿戴体面,优秀努力,写字楼灯光明亮,装修高档,你会在无意识中提升自我要求,也会不自觉地提升消费。潜意识里,你感觉自己是更优秀的人,应该做的更好,也值得更高的消费。环境,会抬高人对自我的预期。
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(先假装,直到你真的成功),这句话是有心理学基础的。当人沉浸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和环境中,会提高对自我的期望值。当然另一方面,这个环境不能有太多对孩子形成打压的竞争者,导致孩子无论怎么努力,都追不上,产生强烈的挫败感。
内动力本质上,是一个人的自我要求。当孩子看到更美好的未来,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,他往往会获得动力去争取。
而终身学习的能力,首先源于内心的持久动力,而不是外在的短暂压力。
同时,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能力,其中包含了与外界的沟通能力。
为什么这么说?有时候,我们对于”终身学习“存在误解。比如,一个终身读诗,沉浸于自我,很少与外界沟通,既不写作,也不爱谈话的人,算不算是在终身学习?如今互联网发达,孩子可以足不出户上各种课,这是不是有效的学习?
输入知识,当然是一种学习;然而,假如孩子除了听课,就是玩耍,缺乏把学到的技能与外部连接的机会,也就是说,缺少了输出与沟通,他很难知道学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,并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。
自我价值,很难在”完全自我“的环境下实现。孩子做任何学习也是一样,除了通过考试和老师表扬来检验,还需要大人放开脑洞,用更多方式创造与外界的连结,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。比如,鼓励孩子参加科学创新比赛,把她的绘画作品配上故事、给媒体投稿,用钢琴技能到老人院做义工等等。
有些事看似“浪费时间”,好像没有专注于主课学习,但实际上通过交流和沟通,孩子获得了满足感,体验到自我技能的价值,这些都是激发他进一步学习成长的动力。
— END —
免责声明: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若有相关侵权,请联系本号后台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