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微信:fengduji
-
-
邮箱:31531999@qq.com

一个伟大民族和国家的崛起,除了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外,还必须有与之相称的文化 “软实力”相匹配,而中华民族的崛起,必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。
时下,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随之升温,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、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。
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,在于我国国民的信念、信仰、精神面貌、道德风尚和价值观、世界观。而这一切问题的基础工作,全部要归结到教育问题。
教育是国家大计,而当今的教育工作更是肩负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。
2018年以央视为主的各大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单位,掀起了传统文化的文明复兴之路,82档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节目争相上线播出,这昭示着传统文化复兴工作已如雨后春笋般在文化行业蓬勃开展。
回顾过去的五年,从教育部施行高考改革,英语降分语文升分,到取消南北基础文化差异的中小学生部编教材统一工作,再到时下的民办教育行业整改工作,区分文化课与素质课堂的经营资质、强调和规定民办教育从业者的教师资质要求,如果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宏观的解析这些举措,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与教育行业,早已是复兴传统文化的先行军。
为什么说文化与教育行业作为先行军是必然的呢?
首先,文化行业主要的作用在于校准国民的价值观并传递主流思想和文明,其次的工作才是娱乐大众、传播资讯,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行业主要的受众对象是成年人。
而教育行业是摇篮工程,首先是育人其次是教人,而复兴文化一定是要从“育”入手到“教”落实的,换句话说教育行业主要的受众对象是未成年人。文化与教育行业工作的成效,决定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和进程。
虽然举国之力大可为之,但是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,文化与教育工作依然面临着重大的考验。
2017年-2019年文化行业加强开展打击盗版、规范不良行为艺人、倡导全民阅读等工作,重塑社会主力价值观成果显著。
反观教育行业,虽砥砺前行但似乎踉跄许多,原因在于近年来教育行业市场化较为严重,大量资本蜂拥而至,加之从业人员门槛低,各类成本倍增等原因,促使机构奔命于生存,以致丧失了对国家对社会信号的反应。
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,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、经济发展的影响,以及对精神文明、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或促进,起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,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,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,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,新的社会形态——封建社会的诞生,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“焚书坑儒”,以国家机器的力量消灭了被他统一的另外五国的文化,意在从根本上铲除故国复辟的精神支柱,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。这从反面印证了文化对巩固或推翻政权的极端重要作用。
汉武帝为富国强兵、强化对人民的统治,首先从意识形态入手,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,强制推行“罢黜百家”“独尊儒术”,大力扶持“皇家文化”的发展。从此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立国的思想基础。
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,接受五代时期频繁动乱的教训,在全国大行《弟子规》等等。
时至今日,教育行业在面对传统文化和国学概念的经营问题时,90%的人依旧把国学与传统文化肤浅的归结为儒家文化,这是非常低级的错误。不仅束缚了文化的传承,更导致了误人子弟。这不是历史问题,而是知识系统的问题,但凡真正了解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“诸子百家”的意义。
近些年行业中流传着一句“振奋人心”的广告语——得语文者得天下。这其实原文是教育部发布的“得语文者得高考”。
而语文学习是母语文化学习的基础,要想学好语文,就必须系统性的学好学明白中国传统文化,多写多读多理解才能更好的成文输出,而不是仿写押题死记硬背,填鸭式的语文教育是培养不出明明白白的中国人的,教育要做到一脉相承系统式的传授与学习才谓之“真”教育。
中国字都写不好,没有思想、不懂历史和文化的学生,可以应试,却未必能金榜题名、学以致用,更别提传承五千年的智慧文明,甚至一旦步入社会就会被沦为高级文盲,企业不得已重用,更是没机会登上高雅之堂。
聊以此文献诸君,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道远,用心做教育,做真教育。为学子开悟、明智、育心从而使其满腹经纶而豁达四方,弘扬传统文化,顺势而为的民办教育机构必将乘风破浪,高速发展。
免责声明: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若有相关侵权,请联系本号后台处理。